闽台青年正在写春联。 郑江洛 摄
闽台家园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执行总监李宛芯介绍说,每队不仅要完成160个饺子及写6副春联外,还要拍出各队特色写真,考验各队的组织分工及执行能力。“留榕的台湾青年以及本地青年,一起包饺子有过年的气氛,寓意着融合,很好的互动,共建闽台家园,虎年有一个新的开始。”
“今年是我第三年留在福州过年,今年很特别,有这么多的小伙伴一起围炉过年。”台青简以信正和同组组员们忙着做饺子馅。他表示,饺子一般是北方人过节喜爱的食物,这对于南方人而言,是一个比较“稀奇好玩”的体验,这也是他包饺子的“首秀”。今年能和这么多闽台青年一起包饺子、写春联,让他感觉“很温暖。”
简以信在福州落地已有八年,目前,他和几名台青共同在福建创业,过去一年,做了一些两岸文创相关的设计,并开展了多场两岸交流的活动,他表示,“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深两岸之间的融合交流。”
“第一次在福州写春联,过小年。”台青柳钟伟刚到福州两个月,他说,虽然不能和台湾的家人一起过年,但能和这么多台湾小伙伴一起过年,感到很特别。他看中大陆市场他,“尤其是宠物这个产业的发展性”,预计接下来在福州开一家宠物美容店。
今年是台籍钢琴教师王国全第一次在福州过年,他同样很看好大陆的文化教育市场,他在福州落地已有7、8年的时间,“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王国全上个月刚和太太在福州成立了自己的琴行,工作室目前已有一两百学生。他告诉记者,今天和这么多台湾人在这里相聚,挺热闹的,很不一样的感觉,非常开心。“希望新的一年,能把这个项目做得越来越精致,成果越来越好。”
在闽台家园平台负责运营的台青萧国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由这次活动,团队协作能增加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彼此的感情,让大家凝聚起来,更加熟识,事业上互相促进。他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两岸间能够早日更好互通,更多的台胞来到大陆这边发展。
最近萧国佑还忙着置办新家具、家电,准备入住福州市晋安区台湾社区一号楼公寓,作为首批45户台胞租户之一,他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这比他之前租房节约八九百元。“能够减轻我们来大陆的生活压力,把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事业当中。”(完)
回家,过年!****** “啥时候回来呀?” “啥也别买,你回来就行。” “到哪啦?” “不着急,等你们回来吃饭!” ……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 最想念的人是谁? 一位母亲在院子里 一遍一遍地扫着自家大门口, 时不时看向门口的路。 不知过了多久, 一名男生背着吉他出现在门口, 母亲激动地抱住儿子, 儿子抱起母亲,转了又转。 男生接受采访时表示: “后来,我在监控里看到, 妈妈在门口等了有三四个小时, 眼泪哇哇地流……” 一女子和看养自己长大的大伯说 过几天带着一家回去过年。 第二天, 监控里看到大伯在庭院里洗洗晒晒, 床单被子晒满了院子, 直至把全部被子晾晒好后, 朝着监控深深望去…… 一女子驾车返乡, 因堵车严重且已是凌晨, 便未通知家人自己的位置。 到达时, 发现12名家人站在路边等候。 女子说: “很感动, 这真的是我一点也没想象到的!” 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过年, 两个孩子得知消息便一直在家等待。 一直没睡的孩子们听到父母的声音, 立刻飞奔出来, 一头扑进父母的怀里。 父亲表示: “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大委屈, 看到那一刻,真的什么都值了!” 一对双胞胎萌娃站在门口, 看到爸爸回到家的那一刻, 她们惊喜尖叫,手舞足蹈, 嘴里一直叫着 “爸爸爸爸……” 一名在外务工的女子 瞒着爸爸提前回家。 当傍晚天黑, 干完活回家的爸爸 突然看到她从屋里走出来, 两只手握紧,一时间忘了说话, 脸上绽放出淳朴又惊喜的笑容。 “怎么可能还会有石榴呢?” 一名男子回家, 发现父亲将石榴埋在沙土里, 专程等自己回来吃。 男子表示, 父亲将这些石榴从中秋埋到了元旦, 拿出来吃的时候还很新鲜。 一名女子悄悄回家过节, 开门的姥姥认出后, 上前一把抱住外孙女, 激动得不停地拍打着她。 这一抱,胜过千言万语。 小时候, 总想着离家远一点, 以为这样才会有自由, 不用每天听长辈们的唠唠叨叨。 长大后发现, 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每一句唠叨,其实都是关心与爱, 在外奔波的辛苦与劳累, 在回到家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我们总会绕啊绕, 绕几千里路也望向归途……” 相聚、拥抱、惊喜、泪目…… 总有一刻让你感受到 回家的意义。 春节临近, 有人盼你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 你今年在哪儿过年? 哪一瞬间让你觉得“回家真好”? 评论区聊聊吧!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中新视频、人民视频、新华网、九派新闻等
|